运动系统 http://202.116.15.22:100/ziyuan/PEITAI/GEYE/0028.htm
四、四肢骨及其连结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形体较小,运动灵活;下肢骨粗壮坚实,骨连结稳固,适合支
持行走。
(一)上肢骨及其连结
1.上肢骨共64块。每侧32块,包括肩胛骨1、锁骨1、肱骨1、桡骨1、尺骨1、腕骨8、掌骨5、指
骨14。
(1)肩胛骨:
1)位置:位于胸廓后面的外上方。
2)形态:为三角形的扁骨,有两面、三角和三缘。两面为前面(肋面)和后面(背面);三角为
上角、下角和外侧角;三缘为上缘、内侧缘(脊柱缘)和外侧缘(腋缘)。
3)主要结构:有肩胛下窝、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肩峰、关节盂和喙突等。
(2)锁骨;
l)位置:位于颈、胸交界处,全长都可摸到。
2)形态:为‘S’形,分一体、两端(胸骨端和肩峰端)。
(3)肱骨:
l)位置:位于臂部。
2)形态:典型的长骨。
3)主要结构:有肱骨头、外科颈、大结节、小结节、结节间沟、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肱骨小
头、肱骨滑车、尺神经沟、内上髁和外上髁等。
(4)尺骨:
1)位置:位于前臂内侧。
2)形态:属于长骨,上端粗大,下端细小。
3)主要结构:有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粗隆、尺骨头、尺骨茎突等。
(5)桡骨:
l)位置:位于前臂外侧。
2)形态:属于长骨,上端细小,下端粗大。
3)主要结构:有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尺切迹和桡骨茎突等。
(6)腕骨:属于短骨,排成两列:近侧列(由外侧向内侧)有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
列(由外侧向内侧)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记忆口诀: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7)掌骨:属于长骨,从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2、3、4、5掌骨。
(8)指骨:属于长骨,拇指为两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指骨由近及远分别称近节指骨、中节指骨
和远节指骨。
2.上肢骨的连结
(l)肩关节:
1)构成: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
2)特点:关节盂浅,肱骨头大,运动灵活,关节囊薄而松弛。下部最为薄弱,故肩关节易向下方
脱位。
3)运动形式:是运动幅度最大的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运动
的灵活性大稳固性差。
(2)肘关节:
1)构成:由肱骨的下端和桡、尺骨的上端构成。
2)结构特点:包括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具有共同的关节腔。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组成。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的滑车切迹组成。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头及尺骨桡切迹组成。
3)运动形式:可作屈、伸运动。
(3)前臂骨的连结:包括两个关节和前臂骨间膜。
1)桡尺近侧关节:见肘关节。
2)桡尺远侧关节:由尺骨头和桡骨尺切迹组成。
3)前臂骨间膜:为致密结缔组织膜,连于桡骨体和尺骨体的相对缘。
4)运动形式:旋前和旋后。
(4)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
桡腕关节:通常称腕关节,由桡骨下端的关节面与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上面共同组成。可作
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全身骨借骨连结构成的整体支架称骨
运动系统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0~70%,构成人体的基本框架,具有支持人体、保
护体内器官和运动的功能。在人体的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
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
|
肌性标志:我们常把体表可被识别或可摸到的骨结构称为骨性标志,把体表可看
骨学
一、骨和骨连结总论
(一)骨总论
1.数目 成人全身骨共有206块。
2.分类
(1)根据部位分类: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2)根据外形分类: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类型。
3.形态
(l)长骨:呈圆柱形或三棱形,有一体两端。中部称骨干(骨体),其内部的空腔称骨髓腔,两端
(2)短骨:似立方体形,如腕骨、跗骨等。
(3)扁骨;呈板状,如颅盖诸骨、胸骨等。
(4)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如椎骨、颅底诸骨等。
此外,尚有一种籽骨,多发生在某肌腱内,呈扁圆形,如髌骨等。
术语:*对骨的描述,常用突、棘、粗隆,凹、窝、压迹,腔、窦、小房,管、口、孔、裂等术语。
4.基本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等构成。
(1)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类型。
l)骨密质:致密坚硬,耐压性强,位于骨的表面。长骨骨干处骨密质较厚。
2)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结构疏松,位于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
颅盖诸扁骨的内、外两层骨密质,分别称为内板和外板,中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2)骨膜: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l)特点: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其内面有大量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2)作用:决定骨的生长、营养及其损伤后的修复。
(3)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l)红骨髓:呈深红色,主要由网状组织、血细胞和少量脂肪组织等构成,有造血机能。5岁前,
全身所有骨内均为红骨髓;从6岁前后开始,部分骨的红骨髓逐渐转变为黄骨髓;至成年,仅长骨的
两端、扁骨和不规则骨有红骨髓。
|
2)黄骨髓:位于长骨骨干内,呈黄色,由大量的脂肪组织构成。黄骨髓一般无造血功能,特殊情
5.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l)化学成分:分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类,有机质主要为胶原纤维,无机质主要为钙盐。
(2)物理特性:有机质决定弹性和韧性,无机质决定坚硬性和脆性。
(3)年龄差异:
1)成人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3:7。这种比例使骨具有最大的坚硬性、韧性和抗压能力。
2)小儿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1:1。由于有机质成分较多,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大,但坚硬性
3)老人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2:8。由于有机质成分较少,无机质相对较多,故骨的脆性较
6.骨的发生
(1)来源:骨由中胚层的间充质发育而成。
(2)方式:主要有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方式。
l)膜内成骨:先由幼稚的结缔组织增殖成结缔组织膜,然后由膜骨化成骨,如颅盖骨。
2)软骨内成骨:先由幼稚的结缔组织形成软骨,再由软骨逐渐骨化成骨,如四肢骨。
3)骨的生长:骨膜的成骨细胞使骨长粗,长骨的骺软骨使骨长长。
(二)骨连结总论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结构称骨连结。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滑膜关节等类型。
1. 纤维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形成纤维连结。其特点是比较牢固,
活动性小。这种连结可分为两种形式:
(1)韧带连结:以韧带相连。
(2)缝:邻骨间借薄层结缔组织相连,称为缝。
2.软骨连结借软骨相连,有些可发生骨化,转变为骨性结合。
3.滑膜关节(关节)
两相对骨面之间借纤维结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一)躯干骨
躯干骨共51块,由椎骨、胸骨和肋组成。
1.椎骨
(1)数目:
1)成人椎骨:共26块,包括颈椎7块(C1-7)、胸椎12块(T1-12)、腰椎5块(L1-5)、骶骨
2)幼儿椎骨:有33块,其中骶椎5块、尾椎4块,其余与成人相同。
(2)一般形态:分为椎体和椎弓两部分,两部之间围成椎孔。
1)椎体:位于椎骨的前部,呈短圆柱状。
2)椎弓:位于椎骨的后部,呈半环形。主要结构有椎弓根、椎弓板、棘突、横突、上关节突和下
关节突等。
椎间孔:由上位椎骨的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上切迹围成,有脊神经通过。
椎管:由椎孔相连而成,容纳脊髓。
(3)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l)颈椎:①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棘突分叉;②第一颈椎称寰椎,呈环形,无椎体和棘突,由前
弓、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③第二颈椎称枢椎,在椎体上面有一个突向上的齿突;④第七颈椎称隆椎,
棘突特别长,不分叉,是计数椎骨的重要标志。
2)胸椎:有肋凹,棘突较长,呈叠瓦状向后下倾斜。
3)腰椎:椎体特别大,棘突水平呈板状。
4)骶骨:呈三角形,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主要结构有岬、骶前孔、骶后孔、耳状面、骶管、骶
5)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2.胸骨: 1块,位于胸前壁正中,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主要结构有胸骨角和颈静脉
胸骨角:为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的横行突起,它的两侧平对第二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序
3.肋 有12对,共24块。
(1)形态:属于扁骨,细长,呈弓形。
(2)分部:分为肋软骨和肋骨两部分。
(3)主要结构:肋骨有肋头、肋颈、肋体、肋结节、肋沟等。肋沟内有肋间神经和血管走行。
(二)躯干骨的连结
躯干骨的全部椎骨连结形成脊柱,全部胸椎、肋和胸骨连结形成胸廓。
1.脊柱 位于躯干后壁的正中,为躯干的中轴,有支持、运动和保护功能。
(l)椎骨间的连结:椎骨间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相连结。
1)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它既可连结椎体,又可
2)韧带:连结椎骨的韧带有三条长韧带和两条短韧带,俗称“三长两短”:①长韧带,即前纵韧
带、后纵韧带和棘上韧带;②短韧带,即黄韧带和棘间韧带。 |
3)关节:主要有关节突关节、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
(2)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可见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但从骶骨耳状面以下又逐渐缩小。
2)后面观:可见棘突纵行排列成一条直线,呈叠瓦状排列。各部棘突的倾斜角度有所不同,胸椎斜
3)侧面观:可见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
(3)脊柱的运动:
1)运动特点:相邻两个椎骨之间运动幅度较小,但整体运动幅度较大。
2)运动形式:可作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运动。
2.胸廓 有支持人体,保护胸、腹腔脏器及参与呼吸运动等作用。
(1)肋的连结:
1)肋椎关节:肋头与胸椎的肋凹相连,分别形成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
2)肋前端的连结:
第1肋软骨与胸骨柄相连。
第2~7肋软骨与胸骨体各肋切迹构成胸肋关节。
第8~10肋软骨前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两侧肋弓构成的夹角称胸骨下角。
(2)胸廓的整体观:
1)形状:呈圆锥形,前后略扁,上窄下宽。
2)胸廓上口:由第1胸椎、第1对肋及颈静脉切迹共同围成。
3)胸廓下口:由第12胸椎、第12对肋、第11对肋的前端、两侧肋弓及剑突共同围成。
4)肋间隙:即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
(3)胸廓的运动:
1)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和横径的增大或缩小,同时使胸腔容积也随之增大或减小,进
2)运动的动力:为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
3)运动原理:由于肋的位置向前下倾斜,当吸气肌收缩时,肋前端上举,胸廓扩大,引起吸气;当
呼气肌收缩或胸廓弹性回位时,肋前端下降,胸廓缩小,引起呼气。 |
临床意义:
*骶管麻醉即将药物经骶管裂孔注入骶管。
*由于猛力弯腰等原因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可突向椎间孔或椎管,压迫脊神经或脊髓,临床
称椎间盘脱出症。
*施行腰椎穿刺时,需依次穿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等结构。
*因肺气肿、佝倭病等可造成异常胸廓,如“桶状胸”、“鸡胸”和“漏斗胸”等。
躯干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第七颈椎棘突、胸骨角、颈静脉切迹、骶角、肋弓等。
三、颅骨及其连结
颅骨共23块,由骨连结相连成颅。颅位于脊柱的上方,借寰枕关节与脊柱相连。另有3对听小骨,位
(一)颅的分部与组成
1.分部 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1)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由8块颅骨构成。
(2)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由15块颅骨构成。
(二)部分颅骨的形态结构
1. 颞骨 分为鳞部、鼓部和岩部。主要结构有外耳门、外耳道、乳突、内耳门、内耳道、下颌
2. 下颌骨 分为下颌体和下颌支。主要结构有牙槽弓、牙槽、下颌角、髁突、下颌孔、下颌管
3.舌骨 游离于下颌骨下方,足蹄铁形。主要结构有舌骨体、大角、小角。
(三)颅的整体观
1.颅盖内面观 主要结构有上矢状窦沟等。
2.颅盖外面观 主要结构有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等。
颅囱:新生儿的颅盖骨骨化尚未全部完成,骨与骨之间有结缔组织膜,称颅囱,如前囱、后囱等。
3.颅底内面观 凹凸不平,骨质厚薄不一,由前向后可依次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1)颅前窝:主要结构有筛板、筛孔和鸡冠等。
(2)颅中窝:主要结构有蝶骨体、垂体窝、鞍背、鞍结节、破裂孔、视神经管、眶上裂、圆
(3)颅后窝:主要结构有枕骨大孔、斜坡、舌下神经管、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和内耳
4.颅底外面观 凹凸不平,可分前、后两区。主要结构有牙槽弓、鼻后孔、枕骨大孔、枕髁、枕
外隆凸、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茎突、茎乳孔、破裂孔、卵圆孔、棘孔、下颌窝和关节结节
等。
|
5.颅的侧面观 以颧弓为界分为颞窝和颞下窝。主要结构有外耳门、乳突等。
翼点:为额、顶、颞、蝶四骨邻接处,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易受外力损伤
而致硬膜外血肿。
6.颅的前面观 主要结构有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等。
(l)眶:略呈四棱锥形,容纳视器。主要结构有眶尖、眶口、眶上缘、眶上孔(眶上切迹)、眶
下缘、眶下孔、眶上裂、视神经管、眶下裂和泪囊窝等。 |
(2)骨性鼻腔:位于面颅的中央,主要结构有梨状孔、鼻后孔、骨性鼻中隔、上鼻甲、中鼻
鼻旁窦:是鼻腔周围某些同名骨内的含气空腔。共有四对,即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分别
(3)骨性口腔: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下颌骨构成,其下壁和后壁缺如。
(五)颅骨的连结
1.特点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它颅骨结合为一个整体。
2.颞下颌关节
(1)构成:由颞骨的下颌窝、关节结节与下颌骨的髁突构成。
(2)结构特点:关节囊较松弛,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3)运动形式:属于联合关节,可使下颌骨上提、下降、前移、后退和侧方运动。
临床意义:
*鼻旁窦因与鼻腔相通,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形成鼻旁窦炎。上颌窦因窦口高于窦底而不易引流,感
染时较难治愈。
*鼻旁窦可对发音产生共鸣。
颅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枕外隆凸、乳突、下颌角、颧弓、髁突、眶上切迹等。
一、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概念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三门学科,即解剖学、
组织学和胚胎学。
解剖学:主要凭借肉眼观察的方法,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解剖学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及护理解剖学等。本书讲述的是系统解剖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观察人体组织切片,研究正常人体细胞、组织及器官微细结构的科学,又称显
微解剖学。
胚胎学:是研究人体胚胎发育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地位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医学生的启蒙学科。只有学好解剖学及组织胚胎
学,才能进一步学习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然后再进入临床各科的学习。因此,每个医学生都必须学好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三、人体的组成
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许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系统: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连在一起,完成某一方面的功能,构成系统(简称为系)。人体分为九
大系统,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脉管系统又可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生殖系统在男女两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系统。
内脏与内脏学: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总称为内脏。研究内脏器官的科学称内脏学。
四、人体的分部
人体是一个整体,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通常将人体分为若干部分。
五、常用的解剖学方位和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标准姿势)
1.概念 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应用原则 在对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器官进行描述时,不管是活体还是尸体,也不管是立位还是
卧位,都要以解剖学姿势进行描述。
(二)方位
按照解剖学姿势,规定了表示人体的特定方位。
1.上和下 近头为上,近足为下。
2.前和后 近腹面(腹侧)为前,近背面(背侧)为后。
3.内侧和外侧 距离正中矢状面较近为内侧,较远为外侧。
4.内和外 空腔脏器或体腔,腔内或距腔较近为内,反之为外。
5.浅和深 距离体表较近为浅,较远为深。
6.近侧和远侧 距离四肢附着部较近为近侧,较远为远侧。
(三)轴和面
根据解剖学姿势,给人体规定了三种轴和三种面。
1.轴
(1)矢状轴 呈前后方向。
(2)冠状轴(额状轴) 呈左右方向。
(3)垂直轴 呈上下方向。
上述三轴互相垂直。轴的概念对关节运动的描述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面
(1)矢状面 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额状面) 于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3)水平面(横切面) 与矢状面和冠状面均垂直,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在某些器
官,常沿本身的长轴纵切或横切,分别称为纵切面和横切面。
第二章 细胞
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人体可看作是多种细胞的复合体,人体的生命活动建立在各种细胞的功能活动之上,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损伤修复,都
要靠细胞的增殖来实现。
构成人体的细胞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其功能更是复杂多样。本章仅概要讲述。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尽相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二、细胞质
细胞质位于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呈透明胶状。细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等组成。
(一)基质
基质是细胞质的基本成分,呈液态。由水、无机盐、蛋白质、糖、脂类等物质组成。
(二)细胞器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其种类较多。
1.线粒体 在光镜下呈粗线状或颗粒状,内含各种酶。可促使物质氧化并释放能量,供细胞代谢。
2.内质网 呈小管或囊状,互吻成网。可分两种:
(l)粗面内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经粗面内质网(管道)输送到内网器等,
作进一步加工。
(2)滑面内质网: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它功能复杂,主要是参与糖、脂类的合成,也参与某
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3.高尔基复合体: 又称内网器,为位于细胞核附近的囊泡状膜性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对粗面内质
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浓缩,形成分泌泡和溶酶体。
4.溶酶体 呈颗粒状小体。内含多种水解酶,主要作用是清除细胞内的异物和残余物。
5.中心体 位于细胞核附近,由两个中心粒组成。它参与细胞的分裂活动。
6.微管和微丝 是微细的管状结构。它们构成细胞的支架,并参与细胞的运动等活动。
(三)包含物
包含物属细胞的代产物或贮存的营养物质,如脂肪滴、糖原、色素等。其数量随细胞生理状态而变化。
三、细胞核
人体细胞大多有一个细胞核,有些细胞有多个细胞核。个别细胞(如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
核由核膜、核仁、核基质和染色质等构成。
(一)核膜
核膜是包被于细胞表面的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两层之间的间隙称核周隙。核膜上有许多小
孔,称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
(二)核仁
细胞核一般有1~2个核仁,呈圆形,常偏于核的一侧。核仁的化学成份主要是核糖核酸(RNA)和
蛋白质,RNA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三)核基质
核基质又称核液,是一种粘稠的液体。含有水、无机盐和蛋白质等。
(四)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内,因易被碱性染料着色而得名。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DNA是人体细胞遗传的物质基础。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浓缩为染色体。两者形态不同,但系同一物质。
人体体细胞共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 1对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中男性为xy型,
女性为xx型。
第二节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的一种方式。
人体的细胞分裂主要有两种类型:①有丝分裂,见于体细胞;②成熟分裂,见于生殖细胞。
一、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可使细胞增殖,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创伤修复的基础。
细胞周期: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本次有丝分裂结束称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又分为间期和分裂期。
(一)间期
从细胞的上次分裂期结束到本次的分裂期开始,此间即为间期。间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DNA合成前期 简称G1期。此期内,细胞在为DNA及蛋白质的合成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
2.DNA合成期 简称S期。此期完成DNA的复制,使DNA的含量增加一倍。同时中心粒也进行复制。
3.DNA合成后期 简称G2期。此期DNA合成完成,中心粒复制完毕并形成两个中心体,诱发细胞进入分裂期。
(二)分裂期
分裂期简称M期。此期又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1.前期 此期要点:①细胞核膨大,核膜、核仁渐消失;②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呈高度螺旋集缩状态,形成染
色体;③中心体周围出现许多放射状细丝,两个中心体之间的细丝连接形成纺垂体。
2.中期 此期要点:①每条染色体都纵裂为两条染色单体,但仍相连;②染色体在细胞中央排列成赤道板;
③两个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的两极。
3.后期 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彼此分开,移向细胞两极。
4.末期 此期要点:①移至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其螺旋集缩状态松解,再度形成染色质;②核仁、核膜重
现,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③细胞质分成两等份;④细胞从中间凹陷、分开,形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周期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如某阶段受到干扰,必将影响细胞增殖。
临床意义:*某些抗癌药即通过破坏细胞的DNA合成,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的目的。但抗癌药在抑制癌
细胞增殖的同时,也抑 制正常细胞增殖,破坏人体健康,这是难以解决的一大医学难题。
二、成熟分裂
成熟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指人体生殖细胞在成熟过程中,最后两次的分裂方式,包括两次连
续的核分裂过程。
成熟分裂的意义在于产生单倍体(23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此乃两性结合产生子代新个体的基础。
(成熟分裂的详细过程见生殖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