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7 | 运动系统
类别(推拿按摩) | 评论(0) | 阅读(2036) | 发表于 02:23

   

运动系统 http://202.116.15.22:100/ziyuan/PEITAI/GEYE/0028.htm

四、四肢骨及其连结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形体较小,运动灵活;下肢骨粗壮坚实,骨连结稳固,适合支

持行走。

   (一)上肢骨及其连结

    1.上肢骨共64块。每侧32块,包括肩胛骨1、锁骨1、肱骨1、桡骨1、尺骨1、腕骨8、掌骨5、指

14

   1肩胛骨

   1)位置:位于胸廓后面的外上方。

   2)形态:为三角形的扁骨,有两面、三角和三缘。两面为前面(肋面)和后面(背面);三角为

上角、下角和外侧角;三缘为上缘、内侧缘(脊柱缘)和外侧缘(腋缘)。

   3)主要结构:有肩胛下窝、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肩峰、关节盂和喙突等。

   (2锁骨

   l)位置:位于颈、胸交界处,全长都可摸到。

   2)形态:为‘S’形,分一体、两端(胸骨端和肩峰端)。

   3肱骨

   l)位置:位于臂部。

   2)形态:典型的长骨。

   3)主要结构:有肱骨头、外科颈、大结节、小结节、结节间沟、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肱骨小

头、肱骨滑车、尺神经沟、内上髁和外上髁等。

  4尺骨

    1)位置:位于前臂内侧。

    2)形态:属于长骨,上端粗大,下端细小。

    3)主要结构:有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粗隆、尺骨头、尺骨茎突等。

  (5)桡

    l)位置:位于前臂外侧。

    2)形态:属于长骨,上端细小,下端粗大。

    3)主要结构:有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尺切迹和桡骨茎突等。

  (6腕骨:属于短骨,排成两列:近侧列(由外侧向内侧)有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

列(由外侧向内侧)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记忆口诀: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7掌骨:属于长骨,从外侧向内侧依次为第12345掌骨。

  (8指骨:属于长骨,拇指为两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指骨由近及远分别称近节指骨中节指骨

远节指骨

    2.上肢骨的连结

  l肩关节

    1)构成: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

    2)特点:关节盂浅,肱骨头大,运动灵活,关节囊薄而松弛。下部最为薄弱,故肩关节易向下方

脱位。

    3)运动形式:是运动幅度最大的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运动

的灵活性大稳固性差。

  (2肘关节

    1)构成:由肱骨的下端和桡、尺骨的上端构成。

    2)结构特点:包括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具有共同的关节腔。

  肱关节:由肱骨小头和骨头组成。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的滑车切迹组成。

  尺近侧关节:由骨头及尺骨切迹组成。

     3)运动形式:可作屈、伸运动。

  (3)前臂骨的连结:包括两个关节和前臂骨间膜。

     1桡尺近侧关节:见肘关节。

     2桡尺远侧关节:由尺骨头和桡骨尺切迹组成。

    3前臂骨间膜:为致密结缔组织膜,连于桡骨体和尺骨体的相对缘。

     4运动形式:旋前和旋后。

   (4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指骨间关节

    腕关节:通常称腕关节,由骨下端的关节面与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上面共同组成。可作

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全身骨借骨连结构成的整体支架称

       运动系统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070%,构成人体的基本框架,具有支持人体、保

护体内器官和运动的功能。在人体的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

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

       肌性标志:我们常把体表可被识别或可摸到的骨结构称为骨性标志,把体表可看

到的肌隆起或凹陷称为肌性标志

骨学

一、骨和骨连结总论

    (一)骨总论

    1.数目  成人全身骨共有206块。

    2.分类

    1)根据部位分类: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2)根据外形分类: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类型。

    3.形态

    l长骨:呈圆柱形或三棱形,有一体两端。中部称骨干(骨体),其内部的空腔称骨髓腔,两端

膨大的部分称

    2短骨:似立方体形,如腕骨、跗骨等。

    3扁骨;呈板状,如颅盖诸骨、胸骨等。

    4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如椎骨、颅底诸骨等。

    此外,尚有一种籽骨,多发生在某肌腱内,呈扁圆形,如髌骨等。

            术语:*对骨的描述,常用突、棘、粗隆,凹、窝、压迹,腔、窦、小房,管、口、孔、裂等术语。

4.基本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等构成。

1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类型。

  l骨密质:致密坚硬,耐压性强,位于骨的表面。长骨骨干处骨密质较厚。

  2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结构疏松,位于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

      颅盖诸扁骨的内、外两层骨密质,分别称为内板外板,中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2骨膜: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l)特点: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其内面有大量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2)作用:决定骨的生长、营养及其损伤后的修复。

    3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l红骨髓:呈深红色,主要由网状组织、血细胞和少量脂肪组织等构成,有造血机能。5岁前,

全身所有骨内均为红骨髓;从6岁前后开始,部分骨的红骨髓逐渐转变为黄骨髓;至成年,仅长骨的

两端、扁骨和不规则骨有红骨髓。

     2黄骨髓:位于长骨骨干内,呈黄色,由大量的脂肪组织构成。黄骨髓一般无造血功能,特殊情

况下可部分恢复造血功能。

    5.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l)化学成分:分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类,有机质主要为胶原纤维,无机质主要为钙盐。

    2)物理特性:有机质决定弹性和韧性,无机质决定坚硬性和脆性。

   3)年龄差异:

      1)成人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3:7。这种比例使骨具有最大的坚硬性、韧性和抗压能力。

    2)小儿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1:1。由于有机质成分较多,骨的弹性和韧性较大,但坚硬性

较差。

    3)老人骨;有机质与无机质之比为2:8。由于有机质成分较少,无机质相对较多,故骨的脆性较

大。

    6.骨的发生

    1)来源:骨由中胚层的间充质发育而成。

    2)方式:主要有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方式。

      l膜内成骨:先由幼稚的结缔组织增殖成结缔组织膜,然后由膜骨化成骨,如颅盖骨。

      2软骨内成骨:先由幼稚的结缔组织形成软骨,再由软骨逐渐骨化成骨,如四肢骨。

      3)骨的生长:骨膜的成骨细胞使骨长粗,长骨的骺软骨使骨长长。

(二)骨连结总论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结构称骨连结。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滑膜关节等类型。

1.  纤维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形成纤维连结。其特点是比较牢固,

活动性小。这种连结可分为两种形式:

    1)韧带连结:以韧带相连。

    2)缝:邻骨间借薄层结缔组织相连,称为

    2.软骨连结借软骨相连,有些可发生骨化,转变为骨性结合。

    3滑膜关节关节

    两相对骨面之间借纤维结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一)躯干骨

    躯干骨共51块,由椎骨、胸骨和肋组成。

    1.椎骨

    1)数目:

    1)成人椎骨:共26块,包括颈椎7块(C1-7)、胸椎12块(T1-12)、腰椎5块(L1-5)、骶骨

1块(S)和尾骨1Co)。

    2)幼儿椎骨:有33块,其中骶椎5块、尾椎4块,其余与成人相同。

    2)一般形态:分为椎体和椎弓两部分,两部之间围成椎孔。

    1椎体:位于椎骨的前部,呈短圆柱状。

    2椎弓:位于椎骨的后部,呈半环形。主要结构有椎弓根椎弓板棘突横突关节突

关节突等。

    椎间孔:由上位椎骨的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上切迹围成,有脊神经通过。

    椎管:由椎孔相连而成,容纳脊髓。

    3)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l颈椎:①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棘突分叉;②第一颈椎称寰椎,呈环形,无椎体和棘突,由前

弓、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③第二颈椎称枢椎,在椎体上面有一个突向上的齿突;④第七颈椎称隆椎

棘突特别长,不分叉,是计数椎骨的重要标志。

2胸椎:有肋凹,棘突较长,呈叠瓦状向后下倾斜。

3腰椎:椎体特别大,棘突水平呈板状。

4骶骨:呈三角形,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主要结构有骶前孔骶后孔耳状面骶管

管裂孔骶角等。

5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2胸骨:  1块,位于胸前壁正中,分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主要结构有胸骨角颈静脉

等。

胸骨角:为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的横行突起,它的两侧平对第二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序

的标志。

3.肋  12对,共24块。

1)形态:属于扁骨,细长,呈弓形。

2)分部:分为肋软骨和肋骨两部分。

3)主要结构:肋骨有肋头肋颈肋体肋结节肋沟等。肋沟内有肋间神经和血管走行。

(二)躯干骨的连结

躯干骨的全部椎骨连结形成脊柱,全部胸椎、肋和胸骨连结形成胸廓。

1脊柱  位于躯干后壁的正中,为躯干的中轴,有支持、运动和保护功能。

l)椎骨间的连结:椎骨间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相连结。

1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它既可连结椎体,又可

使椎体间有轻微运动。

2韧带:连结椎骨的韧带有三条长韧带和两条短韧带,俗称“三长两短”:①长韧带,即前纵韧

后纵韧带棘上韧带;②短韧带,即黄韧带棘间韧带

3)关节:主要有关节突关节寰枢关节寰枕关节

2)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可见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但从骶骨耳状面以下又逐渐缩小。

2)后面观:可见棘突纵行排列成一条直线,呈叠瓦状排列。各部棘突的倾斜角度有所不同,胸椎斜

向后下方,腰椎水平,临床行椎间穿刺时应注意。

3)侧面观:可见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

曲凸向后。

3)脊柱的运动:

1)运动特点:相邻两个椎骨之间运动幅度较小,但整体运动幅度较大。

2)运动形式:可作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运动。

2.胸廓  有支持人体,保护胸、腹腔脏器及参与呼吸运动等作用。

1)肋的连结:

1肋椎关节:肋头与胸椎的肋凹相连,分别形成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

2)肋前端的连结:

1肋软骨与胸骨柄相连。

27肋软骨与胸骨体各肋切迹构成胸肋关节

810肋软骨前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两侧肋弓构成的夹角称胸骨下角

2)胸廓的整体观:

1)形状:呈圆锥形,前后略扁,上窄下宽。

2胸廓上口:由第1胸椎、第1对肋及颈静脉切迹共同围成。

3胸廓下口:由第12胸椎、第12对肋、第11对肋的前端、两侧肋弓及剑突共同围成。

4肋间隙:即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

3)胸廓的运动:

1)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和横径的增大或缩小,同时使胸腔容积也随之增大或减小,进

而影响呼吸运动。

2)运动的动力:为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

3)运动原理:由于肋的位置向前下倾斜,当吸气肌收缩时,肋前端上举,胸廓扩大,引起吸气;当

呼气肌收缩或胸廓弹性回位时,肋前端下降,胸廓缩小,引起呼气。

临床意义:

*骶管麻醉即将药物经骶管裂孔注入骶管。                 

*由于猛力弯腰等原因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可突向椎间孔或椎管,压迫脊神经或脊髓,临床

  椎间盘脱出症                  

*施行腰椎穿刺时,需依次穿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等结构。                

*因肺气肿、佝倭病等可造成异常胸廓,如“桶状胸”、“鸡胸”和“漏斗胸”等。

    躯干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第七颈椎棘突、胸骨角、颈静脉切迹、骶角、肋弓等。

 

A0004.JPG (523435 字节) A0005-1.JPG (241184 字节) A0005-2.JPG (291469 字节) A0005-3.JPG (247674 字节) A0005-4.JPG (294279 字节) A0005-5.JPG (297288 字节)
A0005-6.JPG (175419 字节) A0005-7.JPG (248246 字节) A0005-8.JPG (297614 字节) A0006-1.JPG (266633 字节) A0006-2.JPG (305422 字节) A0007-1.JPG (423671 字节)
A0007-2.JPG (384599 字节) A0007-3.JPG (333697 字节) A0011.JPG (442190 字节)
三、颅骨及其连结

颅骨共23块,由骨连结相连成颅。颅位于脊柱的上方,借寰枕关节与脊柱相连。另有3对听小骨,位

于颞骨鼓室内。

(一)颅的分部与组成

1.分部  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1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由8块颅骨构成。

2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由15块颅骨构成。

(二)部分颅骨的形态结构

1.  颞骨  分为鳞部、鼓部和岩部。主要结构有外耳门外耳道乳突内耳门内耳道下颌

关节结节等。

2. 下颌骨  分为下颌体和下颌支。主要结构有牙槽弓牙槽下颌角髁突下颌孔下颌管

等。

3舌骨  游离于下颌骨下方,足蹄铁形。主要结构有舌骨体大角小角

(三)颅的整体观

1.颅盖内面观  主要结构有上矢状窦沟等。      

2.颅盖外面观  主要结构有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等。

颅囱:新生儿的颅盖骨骨化尚未全部完成,骨与骨之间有结缔组织膜,称颅囱,如前囱、后囱等。

3.颅底内面观  凹凸不平,骨质厚薄不一,由前向后可依次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1颅前窝:主要结构有筛板筛孔鸡冠等。

2颅中窝:主要结构有蝶骨体垂体窝鞍背鞍结节破裂孔视神经管眶上

卵圆孔棘孔等。

3颅后窝:主要结构有枕骨大孔斜坡舌下神经管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内耳

等。

4.颅底外面观  凹凸不平,可分前、后两区。主要结构有牙槽弓鼻后孔枕骨大孔枕髁

外隆凸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茎突茎乳孔破裂孔卵圆孔棘孔下颌窝关节结节

等。

5.颅的侧面观  颧弓为界分为颞窝颞下窝。主要结构有外耳门乳突等。

    翼点:为额、顶、颞、蝶四骨邻接处,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易受外力损伤

而致硬膜外血肿。

6.颅的前面观  主要结构有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等。

l:略呈四棱锥形,容纳视器。主要结构有眶尖眶口眶上缘眶上孔眶上切迹)、

下缘眶下孔眶上裂视神经管眶下裂泪囊窝等。

2骨性鼻腔:位于面颅的中央,主要结构有梨状孔鼻后孔骨性鼻中隔上鼻甲中鼻

下鼻甲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

  鼻旁窦:是鼻腔周围某些同名骨内的含气空腔。共有四对,即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分别

开口于鼻腔。

3)骨性口腔: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下颌骨构成,其下壁和后壁缺如。

(五)颅骨的连结

1.特点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它颅骨结合为一个整体。

2颞下颌关节

1)构成:由颞骨的下颌窝、关节结节与下颌骨的髁突构成。

2)结构特点:关节囊较松弛,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3)运动形式:属于联合关节,可使下颌骨上提、下降、前移、后退和侧方运动。

临床意义:

*鼻旁窦因与鼻腔相通,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形成鼻旁窦炎。上颌窦因窦口高于窦底而不易引流,感

  染时较难治愈。                             

*鼻旁窦可对发音产生共鸣。

颅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枕外隆凸、乳突、下颌角、颧弓、髁突、眶上切迹等。

A0014-1.JPG (497232 字节) A0014-2.JPG (321626 字节) A0015-1.JPG (447613 字节) A0015-2.JPG (363438 字节) A0016.JPG (634320 字节) A0017.JPG (612105 字节)
A0020-1.JPG (388317 字节) A0020-2.JPG (343297 字节) A0020-3.JPG (267149 字节)

 

 

一、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的概念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三门学科,即解剖学、

组织学和胚胎学。

    解剖学:主要凭借肉眼观察的方法,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解剖学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护理解剖学等。本书讲述的是系统解剖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观察人体组织切片,研究正常人体细胞、组织及器官微细结构的科学,又称

微解剖学

    胚胎学:是研究人体胚胎发育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地位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医学生的启蒙学科。只有学好解剖学及组织胚胎

学,才能进一步学习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然后再进入临床各科的学习。因此,每个医学生都必须学好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三、人体的组成

    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许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称

    系统: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连在一起,完成某一方面的功能,构成系统(简称为)。人体分为九

大系统,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脉管系统又可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生殖系统在男女两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系统。

    内脏内脏学: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总称为内脏。研究内脏器官的科学内脏学

四、人体的分部

人体是一个整体,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通常将人体分为若干部分。

五、常用的解剖学方位和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标准姿势

    1.概念  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应用原则  在对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器官进行描述时,不管是活体还是尸体,也不管是立位还是

卧位,都要以解剖学姿势进行描述。

    (二)方位

    按照解剖学姿势,规定了表示人体的特定方位。

    1上和下  近头为上,近足为下。

    2前和后  近腹面(腹侧)为前,近背面(背侧)为后。

    3内侧外侧  距离正中矢状面较近为内侧,较远为外侧。

    4内和外  空腔脏器或体腔,腔内或距腔较近为内,反之为外。

    5浅和深  距离体表较近为浅,较远为深。

    6近侧和远侧  距离四肢附着部较近为近侧,较远为远侧。

    (三)轴和面

    根据解剖学姿势,给人体规定了三种轴和三种面。

    1.轴

    1矢状轴 呈前后方向。

    2冠状轴额状轴) 呈左右方向。

    3垂直轴 呈上下方向。

    上述三轴互相垂直。轴的概念对关节运动的描述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面

    1矢状面 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额状面) 于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3水平面横切面) 与矢状面和冠状面均垂直,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在某些器

官,常沿本身的长轴纵切或横切,分别称为纵切面横切面

A0055-4.jpg (805739 字节)

第二章  细胞

   

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人体可看作是多种细胞的复合体,人体的生命活动建立在各种细胞的功能活动之上,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损伤修复,都

要靠细胞的增殖来实现。

    构成人体的细胞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其功能更是复杂多样。本章仅概要讲述。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尽相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二、细胞质

    细胞质位于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呈透明胶状。细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等组成。

    (一)基质

    基质是细胞质的基本成分,呈液态。由水、无机盐、蛋白质、糖、脂类等物质组成。

    (二)细胞器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其种类较多。

    1线粒体  在光镜下呈粗线状或颗粒状,内含各种酶。可促使物质氧化并释放能量,供细胞代谢。

    2内质网  呈小管或囊状,互吻成网。可分两种:

    l粗面内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经粗面内质网(管道)输送到内网器等,

作进一步加工。

    2滑面内质网: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它功能复杂,主要是参与糖、脂类的合成,也参与某

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3高尔基复合体: 又称内网器,为位于细胞核附近的囊泡状膜性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对粗面内质

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浓缩,形成分泌泡和溶酶体。

    4.溶酶体 呈颗粒状小体。内含多种水解酶,主要作用是清除细胞内的异物和残余物。

    5.中心体 位于细胞核附近,由两个中心粒组成。它参与细胞的分裂活动。

    6.微管微丝 是微细的管状结构。它们构成细胞的支架,并参与细胞的运动等活动。

 (三)包含物

 包含物属细胞的代产物或贮存的营养物质,如脂肪滴、糖原、色素等。其数量随细胞生理状态而变化。

 

001 2.jpg (490399 字节)

 

  三、细胞核

  人体细胞大多有一个细胞核,有些细胞有多个细胞核。个别细胞(如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

由核膜、核仁、核基质和染色质等构成。

    (一)核膜

     核膜是包被于细胞表面的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两层之间的间隙称核周隙。核膜上有许多小

孔,称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

 (二)核仁

   细胞核一般有1~2个核仁,呈圆形,常偏于核的一侧。核仁的化学成份主要是核糖核酸(RNA)和

蛋白质,RNA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三)核基质

   核基质又称核液,是一种粘稠的液体。含有水、无机盐和蛋白质等。

  (四)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内,因易被碱性染料着色而得名。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DNA是人体细胞遗传的物质基础。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浓缩为染色体。两者形态不同,但系同一物质。

    人体体细胞共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 1对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中男性为xy型,

女性为xx型。

    第二节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的一种方式。

    人体的细胞分裂主要有两种类型:①有丝分裂,见于体细胞;②成熟分裂,见于生殖细胞。

一、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可使细胞增殖,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创伤修复的基础。

细胞周期: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本次有丝分裂结束称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又分为间期和分裂期。

(一)间期

从细胞的上次分裂期结束到本次的分裂期开始,此间即为间期。间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DNA合成前期  简称G1。此期内,细胞在为DNA及蛋白质的合成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

2DNA合成期  简称S。此期完成DNA的复制,使DNA的含量增加一倍。同时中心粒也进行复制。

3DNA合成后期  简称G2。此期DNA合成完成,中心粒复制完毕并形成两个中心体,诱发细胞进入分裂期。

(二)分裂期

分裂期简称M。此期又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1前期  此期要点:①细胞核膨大,核膜、核仁渐消失;②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呈高度螺旋集缩状态,形成染

色体;③中心体周围出现许多放射状细丝,两个中心体之间的细丝连接形成纺垂体。

2中期  此期要点:①每条染色体都纵裂为两条染色单体,但仍相连;②染色体在细胞中央排列成赤道板;

③两个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的两极。

3后期  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彼此分开,移向细胞两极。

4末期  此期要点:①移至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其螺旋集缩状态松解,再度形成染色质;②核仁、核膜重

现,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③细胞质分成两等份;④细胞从中间凹陷、分开,形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周期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如某阶段受到干扰,必将影响细胞增殖。

  临床意义:*某些抗癌药即通过破坏细胞的DNA合成,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的目的。但抗癌药在抑制癌

细胞增殖的同时,也抑 制正常细胞增殖,破坏人体健康,这是难以解决的一大医学难题。

二、成熟分裂

成熟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指人体生殖细胞在成熟过程中,最后两次的分裂方式,包括两次连

续的核分裂过程。

成熟分裂的意义在于产生单倍体(23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此乃两性结合产生子代新个体的基础。

(成熟分裂的详细过程见生殖系统)

 

z0009 .jpg (626230 字节)

 

                                                                                  

临               临床意义:*伸肘时,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连一线;屈肘时,三点成等腰三角形。

                          在肘关节脱位或骨折时,上述关系将发生改变。 

      上                  *肩胛骨上角平第2肋,下角对应第7肋,是临床计数肋序的标志。

             上肢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肩峰、肩胛下角、肱骨内上髁、尺骨鹰嘴、尺骨茎突和骨茎突等。

  (二)下肢骨及其连结

    1.下肢骨  62块。每侧31块,包括髋骨1、股骨1、胫骨1、髌骨1、腓骨1、跗骨7、跖骨5、趾

14

  (1髋骨

    1)位置:位于盆部。

    2)形态:属不规则骨,髂骨翼属扁骨。

    3)组成: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融合而成,三块骨的骨体会合于髋臼。

    4)主要结构:有闭孔、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髂窝、弓状线、耳状面、耻骨梳、

耻骨结节、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坐骨支、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等。

  (2股骨

    1)位置:位于股部。

    2)形态:是人体最长的长骨。

    3)主要结构:有股骨头、股骨颈、臀肌粗隆、大转子、小转子、内侧髁、外侧髁、内上髁、外

上髁、髌面等。

  (3髌骨:呈三角形,位于股骨下端的前方,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4胫骨:位于小腿内侧,较粗大,属于长骨。主要结构有内侧髁、外侧髁、胫骨粗隆、前缘、内

侧面和内踝等。

  (5腓骨:位于小腿外侧,较细小,属于长骨。主要结构有腓骨头、腓骨颈和外踝等。

  (6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跗骨为短骨,跖骨、趾骨为长骨。

     1跗骨:包括距骨1、跟骨1、舟骨1、楔骨3(内侧、中间、外侧楔骨)、骰骨1

     2跖骨: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2345跖骨。

     3趾骨2块,其余趾各3块。趾骨命名原则与指骨相同。

    2.下肢骨的连结

  (l)股骨的连结:两侧髋骨的后部借骶髂关节、韧带与骶骨相连结;前下部借耻骨联

合左右相连结。

     1骶髂关节:由髋骨的耳状面和骶骨的耳状面构成,运动幅度很小。

     2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耻骨间盘等连结而成。女性分娩时稍有分离,有利

于胎儿娩出。

  (2骨盆:由左右髋骨、1块骶骨、1块尾骨及其连结构成。以界线为界分为大骨盆和小

骨盆,有保护盆腔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

    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及耻骨联合上缘依次连结而成的环形线。它既是大小

骨盆的分界线,也是小骨盆的上口。从青春期开始,骨盆的形态出现性别差异。

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异对照表

                          女     

小骨盆上口       心  形          近似圆形,较大

小骨盆下口       较狭窄           较宽大

骨盆腔       高而窄,呈漏斗形     短而宽,呈圆桶形

耻骨下角       70o75o          80o100o

3髋关节

1)构成: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2)特点:①关节囊厚而坚韧,表面有韧带加强,前壁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大;②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

带,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

3)运动形式:髋关节的运动形式与肩关节基本相同,但运动的稳固性大,灵活性小。

4膝关节

1)构成:由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及髌骨构成。

2)特点:①是全身最大最复杂的关节;②关节囊宽阔而松弛;③关节囊周围有肌腱和韧带加强;④

关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等。

3)运动形式:①可作屈、伸运动;②半屈状态下,可作轻度旋内、旋外运动。

5)小腿骨的连结:

l)组成:①胫腓关节,由胫骨的腓关节面与腓骨头构成;②小腿骨间膜,连结胫骨与腓骨,为纤

维结缔组织膜。

2)特点:胫、腓两骨连结紧密。

6)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其中最重要

的是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踝关节:由胫、腓二骨的下端和距骨构成,可作背屈(伸)和趾屈(屈)运动,与跗骨间关节协

同,可作足内翻和足外翻等运动。

7足弓:

1)构成:足骨借关节和韧带紧密相连,在纵、横方向上形成凸向上方的弓形,称足弓

2)作用:足弓具有弹性,在行走、跑跳、负重时可起缓冲作用。

临床意义:*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常作为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

       *腓骨在传导重力方面作用不大,临床可选作部分切除以用于植骨。

               *因韧带、肌和腱发育不良或肌肉萎缩等原因,造成足弓塌陷称平足征扁平足),影响

                正常功能。

下肢骨的骨性标     下肢骨的骨性标志:主要有髂嵴、髂前上棘、髂结节、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坐骨棘、股骨大

                              转子、胫骨粗隆、内踝、外踝、腓骨头等。

A0031-1.JPG (124293 字节) A0031-2.JPG (133987 字节) A0031-3.JPG (377272 字节) A0031-4.jpg (379279 字节) A0032-1.JPG (700250 字节) A0032-2.JPG (613661 字节)
A0033-1.JPG (735271 字节) A0033-2.JPG (668489 字节) A0034-1.JPG (403747 字节) A0034-2.JPG (389676 字节) A0035-1.JPG (278242 字节) A0035-2.JPG (367672 字节)
A0037-1.JPG (607256 字节) A0037-2.JPG (641283 字节) A0037-3.JPG (387906 字节) A0037-4.JPG (353484 字节) A0038-1.JPG (466487 字节) A0038-2.JPG (506588 字节)
A0038-3.JPG (567445 字节) A0040-1.JPG (523479 字节) A0040-2.JPG (501636 字节) A0041-1.jpg (729176 字节) A0041-2.JPG (772636 字节) A0042-1.JPG (152250 字节)
A0042-2.JPG (200839 字节) A0042-3.JPG (702418 字节) A0042-4.JPG (699389 字节) A0043-1.JPG (609158 字节) A0043-2.JPG (624411 字节) A0045-1.JPG (516383 字节)
A0045-2.JPG (291929 字节) A0045-3.JPG (370896 字节) A0046-1.JPG (337670 字节) A0046-2.JPG (321922 字节) A0048-1.JPG (336406 字节) A0048-2.JPG (343158 字节)
A0050-1.JPG (649524 字节) A0050-2.JPG (610467 字节)

肌学

骨骼肌

一、头肌

    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

面肌位于头面部,收缩时可显示多种表情,故又称表情肌。主要包括枕额肌、眼轮匝肌和口

轮匝肌。

    1枕额肌

    1)构造:有两个肌腹,位于额部的称额腹,位于枕部的称枕腹。两肌腹之间为帽状腱膜,呈帽状

覆盖于颅顶。

    2)作用:提眉和呈现额纹。

    2眼轮匝肌

    1)位置与形态:为位于睑裂周围的环形肌。

2)作用:闭合睑裂。

    3口轮匝肌

1)位置与形态:为位于口裂周围的环形肌。

2)作用:闭合口裂。

    (二)咀嚼肌

  咀嚼肌布于颞下颌关节的周围,主要有咬肌和颞肌。

    1咬肌

    (1)位置:位于下颌支的外面,用力咬牙时触摸明显。

    2)起点: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外面。

    3)作用;上提下颌骨,参与咀嚼运动。

     2颞肌

    1)位置:位于颞窝内,用力咬牙时触摸明显。

    2)作用:上提下颌骨,参与咀嚼运动。

A0211.JPG (553942 字节) A0212.JPG (608483 字节) A0213.JPG (704318 字节)

二、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颈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一)背肌

    背肌位于躯干背面,分浅、深两层:浅层是连接躯干和上肢的肌,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等;深层

位于棘突两侧,主要有竖脊肌和节段性短肌。

    1斜方肌

  (1)位置:位于项部和背上部浅层。

  (2)形态:为三角形扁肌,左、右侧相合呈斜方形。

  (3)起点:起于枕外隆凸并向下直达12胸椎;止于肩胛冈、肩峰和锁骨外端。

  (4)作用:斜方肌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整肌收缩可使肩胛骨

向脊柱靠拢,并可使头后仰。

    2背阔肌

  (1)位置:位于背下部、腰部和胸侧壁

  (2)形态:为全身最大的扁肌。

  (3)起点:起自第6胸椎以下全部椎骨棘突和髂嵴后份,止于肱骨小结节。

  (4)作用: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等。

    3竖脊肌骶棘肌

  (1)位置:纵列于脊柱的两侧。

  (2)形态:为躯干最长的肌,成两条强大的纵行肌柱。

  (3)作用:维持人体直立,收缩时使脊柱后伸和头后仰等。

    (二)颈肌

    颈肌位于颅和胸廓之间,分浅、深两群。

    1.浅群肌

  (1颈阔肌:位于颈前部两侧浅筋膜中,属扁阔皮肌。

  (2胸锁乳突肌:位于颈外侧部,起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一侧收缩使头向

同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3)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下颌骨和颅底之间。

  (4)舌骨下肌群:位于颈前正中线两侧。

    舌骨上下肌群有固定舌骨和喉或使之上下移动,配合张口、吞咽和发音等作用。

    2.深群肌

    深群肌主要有后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围成的三角形间隙,称斜角肌间隙

    (三)胸肌

    胸肌参与构成胸壁,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和肋间肌等。

    1胸大肌

  (1)位置: 位于胸前壁的浅层。

  (2)形态:宽而厚,呈扇形覆盖胸前壁的大部。

  (3)起止点:起自锁骨、胸骨和第16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

  (4)作用:主要使臂内收、旋内和前屈,还可提肋助吸气。

    2胸小肌

  (1)位置:位于胸大肌的深面。

  (2)形态:三角形。

  (3)作用:牵拉肩胛骨向前下。

  3前锯肌

1)位置:紧贴胸廓外侧壁。

2)起止:呈锯齿状起自上8肋,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3)作用:前拉肩胛骨,助臂上举。

  4肋间肌

1)位置:位于肋间隙内。

2)分层:分为浅层的肋间外肌和深层的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肌束斜向前下,肋间内肌肌束斜向前

上。

3)作用:肋间外肌提肋扩胸助吸气,肋间内肌降肋助呼气。

  (四)

    1.形态  为一块向上膨隆的扁肌。 

   2.位置  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

    3.构造  膈的外周为肌腹,附于胸廓下口周缘;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

    4.结构  有三个裂孔,即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三个裂孔分别有主动脉、食管和下

腔静脉通过。

    5.作用  ①膈是重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胸腔扩大以助吸气,舒张时相反;②分隔胸腔

与腹腔。

  (五)腹肌

  腹肌位于胸廓下部和骨盆上缘之间,参与构成腹前壁、腹侧壁和腹后壁。具有保护腹腔脏器、维持

腹内压、协助排便、协助分娩和呕吐等作用。

腹肌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  有三对扁肌和一对直肌。

     (1腹外斜肌

      1)位置与形态;位于腹前外侧壁最浅层的扁肌。

      2)肌纤维方向:大部分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处肌腹移行为腱膜。

  腹股沟韧带:由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增厚形成,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2腹内斜肌

   1)位置与形态:为位于腹外斜肌深面的扁肌。

     2)肌纤维方向:上部肌束斜向前上方,下部肌束斜向前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处,肌腹移行为腱

膜。

    3腹横肌

      l)位置与形态:为位于腹内斜肌深面的扁肌。

      2)肌纤维方向:肌束横行向前,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

    4腹直肌

      l)位置与形态: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为带状的多腹肌,有34条横行的腱划分隔肌腹。

      2)肌纤维方向:上下纵行。

    1.  后群  主要有腰方肌。

    腰方肌

  (1)位置:位于腹后壁、脊柱的两侧。

  (2)形态:呈长方形。

  (3)作用:①下降和固定第12肋;②使脊柱侧屈。

    3.腹壁的重要局部结构

   (1腹直肌鞘:为包裹腹直肌的纤维性鞘,由腹壁三块扁肌的腱膜共同构成,分前、后两层。

   2白线:为三对扁肌腱膜交织成的腱膜带,坚韧而少血管。

   3腹股沟管

     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稍上方。

     2)形态:为腹肌与腱膜之间的一条斜行裂隙,长45cm,有四壁两口。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

),外口称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3)内容物: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4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

      l)位置:位于腹前壁的下部。

      2)构成:为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临床意义:

*腹股沟管是腹壁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由腹股沟管突出,形成腹股沟斜疝。

*海氏三角也是腹壁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由海氏三角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A0216.JPG (542180 字节) A0217.jpg (563469 字节) A0219.jpg (569365 字节) A0220.JPG (710400 字节)

  三、四肢肌

  上肢肌

  上肢肌按其所在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肩肌  配布在肩关节的周围,有使肩关节产生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的作用。主

有三角肌、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等。

 三角肌:是肩肌中最重要的肌肉。它呈三角形,起自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

粗隆。主要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

2.臂肌  配布在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主要有肱二头肌和肱肌,后群主要有肱三头肌。

1肱二头肌

1)位置:位于臂的前部浅层。

2)起止点:起端有两个头,长头起自盂上结节,穿关节囊,沿结节间沟下降,短头起自喙突。两

头在臂下段合成一个肌腹,止于桡骨粗隆。

     3)作用:屈肘关节,屈肩关节,使前臂旋后。

   2肱肌

   1)位置:位于肱二头肌下半的深面,起于肱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

   2)作用:屈肘关节。

   3肱三头肌

   1)位置:位于肱骨背面。

   2)起止点:以三个头分别起自盂下结节和肱骨的背面,止于尺骨鹰嘴。 

   3)作用:伸肘关节。

   3.前臂肌

  1)位置:位于桡、尺骨的周围,数目众多。

  2)分群:分前、后两群,每群又可分浅、深两层。

   l)前群浅层: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

   2)前群深层:有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3)后群浅层: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

   4)后群深层:有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

  3)作用:①前群肌主要有屈肘、屈腕、屈指和前臂旋前的作用;②后群肌主要有伸肘、伸腕、

伸指和前臂旋后的作用。

   4.手肌

   (1)位置:位于手部。  

   2)分群: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 

     l)外侧群:较发达,在拇指掌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外侧群肌共有4块,分别是拇短展

指短屈肌拇对掌肌拇内收肌

     2)中间群:位于掌心或掌骨之间,包括4蚓状肌7骨间肌

     3)内侧群:有3块肌。在小指掌侧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

   (3)作用:①完成手的精细运动;②手外侧群肌可使拇指内收、外展、屈,并可完成对掌运动。

   5.上肢的重要局部结构 

  (1腋窝

   l)位置与形态:为位于胸外侧壁与臂上部之间的锥形陷凹,有顶、底和四壁。

   2)内容物:窝内含有重要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结构。

  2肘窝

   1)位置与形态:为位于肘关节前方的三角形凹窝。

   2)内容物:窝内有血管、神经和肱二头肌腱通过。

  (二)下肢肌

    按其所在部位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髋肌  多数髋肌起自骨盆的内面和外面,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的上部。有运动髋关节的作用。

    髋肌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主要有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后群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

梨状肌。

  l髂腰肌

   1)组成:由髂肌腰大肌组成。

   2)起止点:髂肌起自髂窝,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二肌会合止于小转子。

   3)作用:主要使髋关节前屈。

  2臀大肌

   1)位置:位于臀部浅层。

    2)起止点:起自骶骨背面和髂骨翼外面,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

    3)形态:呈四边形,大而肥厚。

    4)作用;主要使髋关节后伸和旋外等。

  3臀中肌、臀小肌:位于臀大肌深面,可使髋关节外展。

  4梨状肌:位于臀中肌内下方,穿坐骨大孔止于大转子,可外旋髋关节。坐骨大孔被梨状肌

分隔成梨状肌上孔梨状肌下孔,孔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2.大腿肌  位于股骨的周围,可分为前群、内侧群和后群。①前群主要有缝匠肌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主要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等;③后群主要有股二头肌、半腱肌、

半膜肌等。

  1缝匠肌: 

    l)形态:呈扁带状,是全身最长的肌。

    2)起止点:起于髂前上棘,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

    3)作用;屈髋关节、屈膝关节。

  2股四头肌

    1)位置:位于大腿前部。

    2)形态:有四个头,分别为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

    3)起止点:股直肌起于骼前下棘,其余三个头起于股骨上端;四头合并,以腱包绕髌骨,

继而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4)作用:伸膝关节,屈髋关节。

  3股二头肌

     1)位置:位于大腿后部的外侧。

     2)起止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止于腓骨小头。

     3)作用:伸髋关节、屈膝关节。

   3.小腿肌

  1)位置:位于胫、腓骨的周围。

  2)分群:可分为前群、后群和外侧群。

    1)前群:位于小腿前面,主要有3块肌,从内向外分别是胫骨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

它们有伸踝、伸、伸趾和使足内翻的作用。

   2)后群:位于小腿后面。浅层有小腿三头肌;深层主要有3块肌,从内向外分别是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长屈肌。它们有屈踝、屈、屈趾和使足内翻的作用。

   小腿三头肌:有三个头,其肌腹形成膨隆的“小腿肚”。浅面的二个头称腓肠肌,深面的一个

头称比目鱼肌。肌腹向下延续为强大的跟腱,止于跟骨。该肌有屈踝、屈膝的作用。

    3)外侧群:位于腓骨的外侧面,主要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二肌有使足外翻和趾屈的作用。

    4.足肌

  1)分类:可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包括短伸肌和趾短伸肌;足底肌分内侧、中间和

侧三群。

  (2)作用:足底肌与手肌相似,有屈趾和维持足弓等作用;足背肌有伸趾等作用。

    5.下肢的重要局部结构

  (1股三角

    1)位置:位于股前面的上部。

    2)构成:是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和缝匠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3)内容物: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股管、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等。

  (2腘窝:

   l)位置与形态:是膝关节后方的菱形凹窝。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的肌腱共同

围成。

   2 容物物:内有腘动脉、腘静脉、坐骨神经、腓总神经和淋巴组织等。

    临床意义:*肩部外上23肌质丰厚,且无重要血管神经,临床常选作肌肉注射。

        *臀部外上l4区肌质丰厚,无重要血管和神经,临床常选作肌肉注射。

 

A0238-1.JPG (488120 字节) A0238-2.JPG (537046 字节) A0240-1.JPG (1239722 字节) A0240-2.JPG (1151076 字节) A0244.JPG (545764 字节) A0245.JPG (558209 字节)
A0250.JPG (763446 字节) A0251.JPG (722067 字节) A0253.JPG (661557 字节) A0256-1.JPG (590271 字节) A0256-2.JPG (965273 字节) A0258-1.JPG (1600786 字节)
A0258-2.JPG (1474687 字节) A0260.JPG (676536 字节)

--  按摩

四、全身的肌性标志

(一)头颈部

咬肌:当牙紧咬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可摸到坚硬的条索状隆起。

颞肌:当牙紧咬时,在颞窝可摸到坚硬的隆起。

胸锁乳突肌:当面部转向对侧时,在颈前部可明显看到胸锁乳突肌呈长条状隆起。

(二)躯干部

胸大肌;在胸前壁可看到膨隆的肌性隆起。

前锯肌:在胸部外侧壁,发达者可见其肌齿。

腹直肌: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肌肉发达者可见脐以上有三条横沟,即为腹直肌的

    划。

(三)上肢

三角肌:在肩部形成圆隆的外形。

肱二头肌:当屈肘握拳时,此肌收缩,在臂前面可明显见到膨隆的肌腹;在肘窝中央,可明显摸到此肌的肌腱。

肱三头肌:在臂的后面可见到肱三头肌长头。

(四)下肢

臀大肌:在臀部形成圆隆外形。

小腿三头肌:在小腿后面,可明显见到该肌膨隆的肌腹,并向下形成粗索状的跟腱。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