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1 | 推拿手法学教学编辑与设计(二)
类别(推拿按摩) | 评论(0) | 阅读(323) | 发表于 03:22

  第六章  小儿推拿手法
[学习纲要]
  小儿推拿手法既有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的操作方法,是推拿手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同成人推拿手法相互比较和参考。由于小儿的皮肤娇嫩、骨骼发育还未完全、易实易虚、病理转化较快的特点,决定了小儿推拿手法除要遵循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外,还必须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复式操作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的最大区别,根据小儿穴位具有点、线、面三方面特点,在操作中要在小儿特定穴的基础上,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选用恰当的操作手法,形成一种组合式手法操作,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在本章的学习中,既要对单个常用手法要熟练把握,又要把复式操作法作为重点和难点进行练习。
    (一)对于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一定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把握实施的剌激强度、节律和速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对于小儿推拿手法的适用部位,一定要明确小儿穴位的确切形态和位置,了解该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根据病理特点,作出正确的手法选择。
    (三)对于小儿推拿手法的作用,应在临床中灵活把握,选择合适的手法配伍和操作顺序。
二 学习要点、难点内容
    在学习中,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同成人推拿手法比较中体会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作用和部位。
    (一)要掌握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要求体会该手法的特点、力量和操作顺序,明确该手法的实际用途。
    (二)要熟悉小儿推拿手法的作用部位和注意事项,在临床中正确的选用手法。
 (三)要了解小儿推拿手法作用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派别及其沿革,了解小儿推拿手法的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

概述

 小儿推拿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独特体系的一门临床医学,又称小儿按摩,是推拿疗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通经络,和营卫,行气血,以调整机体的偏盛偏衰,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和防病的目的。本疗法适用于0~12岁的小儿,但以3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3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更好。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二)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适应症: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疳积、腹痛、腹胀、脱肛、呕吐、便秘、暑温、麻疹、佝偻病(五迟、五软)、口疮、牙痛、遗尿、尿闭、夜啼、惊风、痿证(小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脑瘫等)、肌性斜颈、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斜视等)、桡骨小头半脱位、髋关节半脱位等。
  (二)禁忌症
  1.天花、胎毒及一切疮疡疾患。
  2.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疾患。
  3.癌症。
  4.脓毒血症。
  5.正在出血的局部。
  6.骨折、脱位及扭伤等症的急性期。
  7.急性传染病的传染期。
  8.传染性及溃疡性皮肤病。
  9.烫伤局部。
  10.危重病症一定在抢救脱离危险期后,方可配合推拿治疗。
  三、推拿常用介质
  推拿常用介质是指在推拿施术穴位的皮肤涂敷不同剂型的滑润剂。介质有滑润保护皮肤的作用,同时兼有协同手法治病的作用。常用介质有:温开水、葱水(汁)、姜水(汁)、薄荷水、鸡蛋清、凡士林、甘油、麻油、酒精、冬青油(膏)、滑石粉、按摩油、红花油及一切护肤营养油(膏)等。
  四、小儿推拿特点
  (一)手法基本特点:轻柔深透,平稳着实。
  (二)手法的操作特点: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方向等因素。一般讲,推拿的时间、疗程及强度可体现治疗量,而强度、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
  (三)手法的治疗特点:由于小儿病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外感时邪,内易伤饮食及病易化热,故临床上常用解表,清热和消导等手法。
  五、手法操作要求
  (一)先操作四肢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头面部穴位。
  (二)先作轻手法,后作重手法。
  (三)选用上肢部穴位治疗时,只在一侧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选用下肢部穴位治疗时,需双侧均操作。

 
      第一节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推、揉、按、摩、掐、捏、运、捣、拿、擦、搓、捻、刮、摇、拍打、按揉、揉捏等十七种常用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对推、揉、按、摩、掐、捏、运这七种要重点掌握。
  2 熟悉小儿推拿常用手法的注意事项和作用部位。在临床中能正确的运用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来治疗疾病,注意不同手法间的鉴别和与成人推拿手法的比较。
  3 了解小儿推拿常用手法的作用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派别及其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为主。
[教学时数]
2学时。

  推 法

  【操作方法】
  1. 直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如图
  2. 旋推法
   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称旋推法。【如图
  3. 分推法
   以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穴位中点向两旁分向推动(←·→),

或作“↙·↘”形推动,称分推法,又称分法。【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较快为200~300次/分。直推时,向心方向直推为补法;离心方向直推为泻法;来回直推为平补平泻(调)法。
  【临床应用】
  推法为小儿最常用手法之一,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

  揉 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或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一定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揉法,亦可分别称为指揉法【如图】,掌根揉法【如图】,鱼际揉法【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为200~250次/分。揉动时手要吸住皮肤,带动皮下组织随揉而滑动,不可在皮肤上擦。
  【临床应用】

  按 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或拇指面,或掌根在一定的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分称指按法【如图】,掌按法【如图】。
  【手法要求】
  按时轻重适度,要垂直逐渐向下用力。
  【临床应用】
  按法多与揉法配合使用,称按揉法,其含义有二,一为向下按的同时揉之;二为按与揉交替进行。按法的强度与补泻有关,重按为泻法;轻按为补法。

  摩 法

  【操作方法】
  以全手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面附着于一定的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为100~150次/分。指摩时要指实掌虚;掌摩时要全手掌接触皮肤。
  【临床应用】
  本法多用于胸腹部位。操作时,逆时针方向及慢速摩动为补法;顺时针方向及快速摩动为泻法。

  掐 法

  【操作方法】
  以拇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如图
  【手法要求】
  操作时切忌掐破皮肤,宜其他各法操作完毕后施用。
  【临床应用】
  本法为强刺激手法,多用于急救。

  捏 法
  【操作方法】
  方法一:用拇指桡侧在后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住皮肤,双手交替向前捏动。【如图
  方法二:用屈曲的食指中节桡侧在后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向前捻动。【如图
  【手法要求】
  提拿皮肤多少及用力大小适中,捻动向前时,应作直线运动。
  【临床应用】 
  第一种捏法刺激量小,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第二种捏法刺激量大,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运 法
  【操作方法】
  以拇指或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及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频率为80~120次/分。

  捣 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端或屈曲的食指第二指间关节在一定的穴位上作有节律的叩击,称捣法。【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节律要均匀,频率为90~100次/分。快而重的捣有兴奋作用;慢而轻的捣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较强,宜于其他手法结束时进行。
  拿 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在一定穴位上反复相对用力作一松一紧的提拿动作。【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动作要缓和连贯,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较强,宜于其他手法结束时进行。

第二节  复式操作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黄蜂入洞、双凤展翅等32种复式操作法的操作和作用。
  2 熟悉小儿推拿常用复式操作法的注意事项和作用部位。在临床中能正确的运用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来治疗疾病。
  3 了解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的作用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派别及其沿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章  穴    位
 
[学习纲要]
  小儿推拿特定穴不同于经络学说中的特定穴位,具有以下特点:不仅具有孔穴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成为线状和部位(面)状;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小儿推拿穴位中有部分穴位属于十四经穴,但其作用受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影响而与成人经穴作用有所不同。其作用原理受经络学说指导。小儿推拿穴位呈面状分布为多,操作大部分是直接作用于皮肤,因此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密切。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取穴方法同经络学说中取穴方法一样,即按体表标志、折量分寸、指量法取穴。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着重掌握穴位的分布,熟悉穴位的作用,了解穴位的操作手法.
[学习要点、难点内容]
    在学习中,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一)要掌握小儿推拿穴位的分布。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二)要熟悉小儿熟悉穴位的作用, 作用位置的解剖生理特点。
     (三)要了解小儿推拿穴位的操作手法. 了解穴位的操作手法,在临床中正确的选用手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要求 → 第三章 常用穴位

  1.掌握31个常用穴位的位置、操作方法、次数、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
  2.熟悉22个常用穴位的位置、操作方法、次数、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
  3.了解16个常用穴位的位置、操作方法、次数、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
  4.参考5个常用穴位的位置、操作方法、次数、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头面部常用穴位
  【掌握】攒竹(天门)、眉弓(坎宫)、太阳、耳后高骨、天柱骨。
  【熟悉】迎香、百会、风池。
  【了解】囟门。
  2.胸腹部常用穴位
  【掌握】膻中、胁肋、中脘、腹、肚角。
  【熟悉】脐、天枢、丹田。
  【了解】天突、乳旁、乳根。
  3.腰背部常用穴位
  【掌握】脊柱、七节骨、龟尾。
  【熟悉】大椎、肺俞、脾俞、肾俞。
  【了解】肩井。
  4.上肢部常用穴位
  【掌握】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四横纹、板门、内八卦(内八方)、鱼际交(小天心)、一窝风、二人上马、三关、六腑、天河水。
  【熟悉】大肠、小肠、内劳宫、大横纹、十宣(十王)、老龙、五节指、二扇门、外劳宫。
  【了解】肾顶、肾纹、小横纹、掌小横纹、威灵、精宁。
  【参考】脾肾(运土入水,运水入土)、总筋、端正、外八卦(外八方)、膊阳池。
  5.下肢部常用穴位
  【掌握】箕门、足三里、涌泉、委中。
  【熟悉】三阴交、后承山、解溪。
  【了解】百虫、膝眼、前承山、丰隆、昆仑。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 §眉弓(坎宫) §太阳 §耳后高骨(高骨)
§迎香 §囟门(信风、囟会) §百会 §风池 §天柱骨

胸腹部穴位

§天突  §膻中  §乳根  §乳旁  §胁肋  §中脘
§  §脐(神阙) §天枢  §丹田  §肚角

腰背部穴位

§肩井 §大椎 §肺俞 §脾俞 §肾俞 §脊柱 §七节骨 §龟尾

上肢部穴位

上肢部穴位
 
 

1. 脾  经
2. 肝  经
3. 心  经
4. 肺  经
5. 肾  经
6. 大  肠
7. 小  肠
8. 肾  顶
9. 肾  纹
10.四 横 纹
11.小 横 纹
12.掌小横纹

13. 板  门
14. 内 劳 宫
15. 内八卦(内八方)
16. 鱼际交(小天心)
17. 脾  肾
18. 总  筋
19. 大横纹(横门)
20. 十宣(十王)
21. 老  龙
22. 端  正
23. 五 指 节
24. 二 扇 门
25. 二人上马
26. 外 劳 宫
27. 威  灵
28. 精  宁
29. 外八卦(外八方)
30. 一 窝 风
31. 膊 阳 池
32. 三  关
33. 天 河 水
34. 六  腑

下肢部穴位

§箕门 §百虫 §足三里 §膝 眼 §前承山 §三阴交
§解溪 §丰隆 §委 中 §后承山 §昆 仑 §涌 泉

常见病治疗

婴儿腹泻§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呕吐§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腹痛§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疳积§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便秘§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遗尿§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日常调理

发热§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咳嗽§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哮喘§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日常护理

小儿肌性斜颈§概 念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治 疗  §日常护理
 
第八章      推拿手法的现代研究

[学习纲要]
熟悉有关推拿手法各种现代研究理论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九章   推拿手法文献选读

 [学习纲要]
 古代的推拿文献为我们对推拿手法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是前辈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和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我们的古老医学发扬光大.
[学习要点]
 了解推拿手法文献的内容和出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时数]
2学时。
 
2学时自学、机动。

0

评论Comments